01 产品类型
(1)消费型 VS 返还型
消费型和返还型一般出现在长期险种(重疾险和寿险)中。
消费型保险,一般是定期产品,比如保30年或者到70岁等,这类保险是在保险期间内发生保险事故才会得到赔偿,过了保险期间合同截止,消费型产品往往较便宜。
返还型的产品一般有两种,一种是满期返还型,比如保险期间是30年,到30年,没有发生保险事故,那么合同终止,一般会返还所交的保费,这类产品比消费型的稍贵。
还有种返还型指的是保终身的重疾,这里的返还指的是因为有身故赔偿,所以即使没有发生重疾,也会有身故保障,身故赔偿也是保额,这类产品是三种产品中最贵的。
(2)报销型 VS 给付型
以给付保险金的目的为标准,保险合同可分为报销型保险合同和给付型保险合同两种。
报销型一般就是自己先花钱,然后保险公司按比例报销。
给付型则与报销型相对,不以补偿损失为目的,只要符合合同约定的情况,例如得了某种大病或者身故,就直接赔付一笔钱。
(3)终身 VS 定期
按照字面意思理解,定期就是保障一段时间,例如保20/30年、保至60/70/80岁,而终身就是保一辈子,相对来说,定期会比终身的价格便宜。
(4)保证续保 VS 非保证续保
续保的概念主要存在于医疗险。
医疗险一般是交1年保1年,那保证续保是指买得保险到期之后,保险公司必须无条件给续保,不能因为被保人的健康状况变差或历史理赔情况而拒绝续保,也不能因为产品停售了就不能买。
目前还没有终身保证续保的百万医疗险,市面上最常见的就是保证续保20年的产品。但这类产品一般保费会浮动,每次上涨最高是30%。
非保证续保则与保证续保相对,指的是一年一买的医疗险,如果产品停售了就没办法续上。但非保证续保的医疗险,产品的保障责任会更好,也不会每年涨价,虽然没有「保证续保」承诺,但在实际运营上,不少优质产品并没有因为用户健康变化或理赔史而拒绝续保。
(5)主险 VS 附加险
主险指可以单独投保的保险险种,一般是寿险或者重疾险。
附加险指不能单独投保的责任,只能跟着主险一起投保,如果主险因为失效、解约或满期等原因效力终止或中止时,附加险效力也随之终止或中止。
线上产品常见的附加险通常有投保人豁免、癌症/心脑血管二次赔付、重疾多次赔付、疾病关爱金、住院津贴、癌症津贴等。线下传统产品则有投/被保人豁免、意外险、大病医疗等。
(6)两全险
两全险又称「生死两全」,可以简单理解为这份保险是一定能赔钱的,健健康康存活到满期,有满期金返还;保障期间人不在了,会理赔身故保险金的产品。
一般保险公司不会单独卖两全险,基本都是跟重疾险、意外险组合搭配,变成「返还型重疾险」或「返还型意外险」,保费返还功能由两全险实现,保障功能由重疾险/意外险负责,这样就是所谓的「有病赔钱,没病返钱」。
(7)防癌险
防癌险可以理解为专门保癌症的小号重疾险,被保人不幸罹患癌症的时候,可以一次性赔一笔钱。
由于重疾险出险原因中70%+是癌症,而且防癌险对健康要求相对宽松,三高和一些慢性病都可以顺利投保,所以预算有限,或健康状况不佳的人群,可以选择防癌险来替代重疾险。
(8)分红险
分红险是一种新型人身险产品,条款背后带有「(分红型)」字眼,一般是由保证收益+浮动收益构成的。
保证收益部分,一般会定一个更加保守的预定利率,最高不超过2.5%(监管要求的),这笔钱就跟增额寿一样,无论市道好不好,都会给到的。
而浮动收益部分,就是咱们说的「分红」,一般就是这款产品的投资收益率比较理想的话,保险公司会通过分红的形式,将高于2.5%的盈余以现金或者保额的形式二次分配给保单持有人。
02 条款名词
(1)犹豫期
保险犹豫期是指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合同后在犹豫期内(一般是15天),如果不同意保险合同内容,可「无条件」申请撤销保险合同,保险公司会把保费全额退还。
(2)等待期
保险等待期又称观察期,或免责期。
一般是指健康险合同在生效的指定时期内,即使发生保险事故,保险人也不能获得保额赔偿,甚至是退还保费终止保险合同,这段时期称为等待期。
等待期是为了防止投保人明知道将发生保险事故,而马上投保以获得理赔金的行为。
(3)宽限期 VS 中止期
宽限期,简单理解就是「口袋紧,可以推迟一阵交保费」。一般寿险、重疾险这类长期险种的宽限期是60天,医疗险的则是30天。如果这段时间内出险了,保险公司仍然要正常理赔。
要是超过了「宽限期」,保费也没补上去,这时候长期的保单就会进入「中止期」。这期间等于是保单按下了「暂停键」,要是出险了,保险公司是不需要管你的。
「中止期」一般是2年的时间,只要在2年内补齐保费和利息(这个时候是要交利息的),就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「保单复效」。
(4)间隔期
间隔期是重疾险的专属名词,是指保险公司设定两次赔付之间相隔的最短时间。
间隔期越短越好,两次重疾赔付一般会设置180-365天。
轻/中症一般不设置间隔期。
(5)免赔额
免赔额,顾名思义就是说只有超过这个额度才能报销,这个额度以内的损失是要被保人自己承担的,类似医保的「起付线」。
举个栗子,如果一款百万医疗险,免赔额是1万元,那自付只有9000元,是不能报销的,全部被保人自己承担;自付1.1万元就可以报销1000元,自己承担1万元。
(6)豁免(投/被保人豁免)
豁免一般只出现在长期险种中,最常出现在重疾险中,分为投保人豁免和被保人豁免。
被保人豁免指的是被保人在缴费期内如果发生约定的疾病,那么接下来的保费就不用再交了,保单继续有效。
目前大部分线上产品都是自带被保人豁免,而线下产品还有相当部分需要额外附加这项责任。
而投保人豁免,则是指小A给小B投保,如果小A发生约定的轻症/中症/重疾/身故,那么接下来的保费就不用再交了,小B的保单继续有效。
加不加投保人豁免分两种情况:大人给宝宝投保,大人给大人投保。
如果是大人给宝宝投保,可以加上,因为成人一旦发生重疾,宝宝本身没有自己支付保费的能力,可能导致宝宝保障缺失。
而如果是大人给大人投保,例如夫妻双方给对方买,没有必要追求互保。
因为被保人都是成人,哪怕投保人出了问题,自己都有能力支付保费。其次,投保人豁免同样需要投保人进行健康告知,如果身体有点小毛病,会造成健康告知上的麻烦,对自己其实是不利的。
(7)现金价值
通俗来讲,现金价值是在保单退保时,保险公司退还投保人的那部分金额,即投保人所交的保险费在扣除保险公司各种经营费用后,所剩余额按照预定的利率计算出的现值。
一般情况下,只有长期保险才有现金价值,如长期重疾险、增额寿和年金险等。短期保险的保费通常是根据投保当年的实际风险计算,通常不会产生多余的留存,所以短期保险一般没有现金价值。
(8)健康告知
健康告知是保险公司用来询问和审核被保人健康情况的问卷,只有通过了健康告知才能投保。
如实告知是《保险法》要求投保人应尽的义务。没有做好健康告知,理赔的时候一旦被保险公司查出,是可以合法拒赔的。
所以在投保的时候,切记存在侥幸心理,一定要仔细看清楚健康告知,避免导致买的保险「打水漂」。
(9)受益人
受益人一般指的是身故受益人,也就是被保人身故后保险金赔给谁。
可以选择指定受益人,也选择法定受益人。
如果不指定,一旦被保险人身故,那么这笔身故赔偿,是被当做被保险人的遗产处理,按照《继承法》的规定,由第一顺序继承人(配偶,子女、父母)均分。
如果选择指定受益人,则是将身故保险金作为财产赠予受益人,不受《继承法》的约束。这种方式既能避免保险金的继承纠纷,也可以避免保险金成为遗产,无需优先用于偿还债务。
03 承保结果
(1)标准体
标准体承保也就是正常承保,说明被保人的身体状况非常健康,同时没有职业风险、财务风险及其他风险。
或者身体有一些小问题,但符合健康告知中的所有要求。比如轻度贫血、轻微脂肪肝、BMI指数高一点等轻微异常情况,可以正常承保。
这是最理想的情况,可以直接买产品,未来因特定疾病出险,保险公司会按条款赔付。
(2)除外
除外承保是指因为身体某方面风险较高,对可能会引起的相关疾病排除在外,保险公司不承担这部分赔偿责任。
也就是说投保之后该部位出险是不能正常获得理赔的,而其他部位的疾病出险可以正常理赔。跟正常承保的保费一致,但保障责任范围减小。
目前比较常见的结节、囊肿都有可能被除外的责任,比如甲状腺结节,一般除外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癌责任,即甲状腺方面发生疾病,保险公司是不赔的。
(3)加费
加费承保,又叫次标体承保,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承保结果。
如果评估下来的风险是在保险公司可以接受的范围内,但是相比其他那些身体健康的客户,身体某方面风险超出标准,保险公司会针对该方面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一定比例的钱(加费幅度在20%-100%之间,视情况而定),但保障的内容与标准体一致,保险事故正常理赔。
(4)延期
顾名思义,延期承保就是指保险公司需要经过一定时间观察,再决定是否承保。
一般有2种可能:
要么是投保人在投保时,给出的资料不完整,导致保险公司无法对风险进行评估,需要补齐资料再次评估后给出核保结论;
要么是投保人目前的身体状况不适合投保,需要明确诊断后决定是否承保。
比如孕妇在妊娠期因血压或血糖异常不能投保,要等6个月后身体指标恢复正常再投保。
(5)拒保
拒保就是拒绝承保,也就是说目前的身体状况不符合健康告知的要求,超出了承保的范围,保险公司已经不愿意卖保险给你了。
例如罹患重疾,有糖尿病史的人,基本上都会拒保。
这种情况是最坏的,只能看看是否有其他合适的产品。
04 附加责任
(1)疾病关爱金
也叫「保额额外赔」,附加了以后,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发生重疾/中症/轻症,可以额外赔付一定比例的保额,约等于加了一个定期重疾。
一般保长期(保至70/80岁和终身)的重疾险,是60岁前额外赔,保短期(保30年)的重疾险则是前10/15年额外赔。
这项责任可以提升经济责任和机会成本最重的时段(60岁前)的保额,而且比单独买一个保到60岁的定期重疾要划算,建议家庭经济支柱都可以附加。
如果是给宝宝投保,预算有限主险买不了太高保额的话,也可以通过这项责任来提高保额。
(2)癌症二次赔
在条款上又叫「恶性肿瘤-重度多次给付保险金」、「第二次恶性肿瘤-重度保险金」等。
意思是无论首次重疾是否为癌症,只要满足间隔时间,后续不幸患癌,都能获得一笔赔付,赔付比例一般在保额的100-120%,赔付次数一般是1次。
最优的恶性肿瘤二次赔付间隔期设置是这样的:
首次重疾是恶性肿瘤,间隔期3年后,发生恶性肿瘤再次赔付;
首次重疾非恶性肿瘤,间隔期180天后,发生恶性肿瘤再次赔付;
包括癌症的新发,复发,转移或扩散,持续等情况。
(2)多次重大疾病保险金
俗称「重疾多次赔付」,从字面意思上理解,就是只要得的重疾不是同一病种,就可以赔好几次,一般是附加在主险是单次赔付的重疾里,实现「多次赔付重疾」的效果。
不过如果是给宝宝买,还准备只保30年的话,这项责任没有必要附加,毕竟保障期限较短,得2次大病的概率低,保上的意义不大,还不如用有限的预算把单次赔付的保额做高。
(3)癌症津贴
在条款上又叫「恶性肿瘤-重度关爱保险金」、「恶性肿瘤-重度医疗津贴保险金」。
指的是如果首次重疾是癌症,那么只要癌症状态持续,每满1年就能获得一笔钱,而癌症二次赔要求3年。赔付比例通常在保额的30-40%,次数一般是3次。
这项责任对比癌症二次赔,间隔期短,在癌症持续/复发/转移/扩散后第一年就拿到赔偿金,整体获赔的概率会更大。
(4)特定疾病关爱金
一般指的是特定心脑血管疾病二次赔。
责任与癌症二次赔类似,无论首次重疾是否为心脑特疾,只要满足间隔时间,后续不幸罹患指定心脑特疾(如第一次重疾是心脑特疾,第二次需要为不同种疾病),都能获得一笔赔付,赔付比例一般在保额的100-120%,赔付次数一般是1次。
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、尤其是喜欢胡吃海喝的男性朋友来说,这项责任的重要性不亚于癌症二次赔。
最优的心脑血管二次赔付间隔期设置是这样的:
首次罹患重疾为特定心脑血管疾病,间隔期1年后,再患心脑血管疾病,可以赔付;
首次罹患重疾,但不是特定心脑血管重疾,间隔期180天后,得了特定心脑血管疾病,可以赔付。